
微小的声音,也可以很有力量
Lucy的求学之路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旅程。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美国,她始终站在世界的交汇点上,思考着如何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就读的她,同时主修传媒、亚洲研究和戏剧设计,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她在新加坡UWC(United World College)的高中经历。

UWC世界联合学院,拥有遍布五大洲的18所学校,致力于通过教育融合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创建于1962年,历任主席包括蒙巴顿将军,查尔斯王子,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约旦努尔王后。UWC凝聚了全球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青年人,致力于为社区和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Lucy回忆道:“UWC的课堂让我看到世界的不同面貌。我的同学来自全球各地,有欧洲王室,有亚洲政要的孙女,同时也有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被鼓励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界,这是UWC的愿景和价值观。”
她清楚地记得,某一天的历史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名同学因为彼此的历史叙事激烈争吵,整个教室气氛紧绷。老师没有打断,而是让他们分别讲述自己的家族经历,最终,两人眼眶湿润地握手。
这一幕让她意识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理解、表达和沟通远比对抗更有力量。
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她的世界观,也让她在大学申请时受益匪浅,让她有机会进入UNC。而她选择传媒专业的原因,也与这段经历息息相关:“UNC的传媒学院将教会我们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而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用新媒体的力量去表达真实的世界。”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一次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课堂上,许多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受限于西方媒体的叙事框架。
“当时有位同学举手,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年轻人都没有言论自由,甚至不能批评政府’,班里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
她并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分享了9年级在美访学的真实经历,美国的青年人一样要面对言论的红线。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课堂陷入了思考。教授笑着说:“看来,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认知了。”Lucy回忆道:“我不指望完全改变他们的想法,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立场:“世界就像一个魔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面。重要的是,我们要提供一个视角让别人去理解“差异与多元”的可能性。引导他们去思考,远比我们把结论抛出去有意义的多。”
在大学里,她保持了满分GPA,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天赋型选手。“我一直都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但在高中时UWC的学术训练给了我极强的时间管理和高强度学习能力。”
她习惯于把任务拆解成小目标,“这样不会觉得太过混乱。”她笑言:“合理安排时间,study hard, party hard。”
她的学习方法甚至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她分享了一段自己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难度论文的短视频,获得了数百万点赞。
“很多经历过IB课程体系的学生都会感同身受———我们在高中时的学术训练强度,是我们在大学里能高效完成任务的关键。”
然而,在这所崇尚公平的大学里,她也曾经历不公。当她在一场小组作业中因教授的不公正评分受到影响时,她没有选择沉默。
“很多中国学生在遭遇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时会选择忍耐,但我觉得,哪怕我的声音微弱,至少可以让后来者知道,我们是可以勇敢发声的。”
她最终向学院提交了正式投诉,促使教授接受了约谈。她相信:“教授也会犯错,也会有bias,而学生有权利去提出质疑。”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她的韩国大学暑期项目中。课堂上,一位非裔美国女生因一名华裔学生不了解波黑战争历史而发表了带有歧视性的言论。Lucy当场站出来发声:“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接受的教育不同,为什么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评判他人?”
她毫不犹豫地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立场,“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diversity rather than emphasizing personal privileg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最终得到了教授和其他学生的赞同和支持。
从UWC到UNC,她学会了如何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声音去影响世界。她说:“即使只是微小的声音,也有可能激励到一个人,好像一道光,你不知道最终会照亮谁。”
通过打工实现自我成长的背后故事
上个学期对 Lucy 来说,是她大学生活中最为忙碌的一段时光。她同时兼顾了三份工作、三个固定会议的社团,还要申请春季实习,同时抽时间与朋友见面。尽管如此,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习惯忙碌的人,而更在意如何在高强度的日程中保持高效。
“对我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比单纯增加时间更重要。”Lucy 说。
她习惯在图书馆时将手机调整至飞行模式,并使用名为 Forest 的APP来强制自己远离干扰。“如果我学习的时候,手机就会被放到很远,这样能让我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完成任务,保持专注。”
她始终遵循“study hard, play hard”的原则——该学的时候全力以赴,该玩的时候尽情放松。“找到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不会被压力压垮。”
Lucy 的一周安排极为紧凑。周二和周四是她的沉浸学习日,全天连上四节课,剩余的时间就在图书馆完成作业或预习。晚上,她会参加社团活动,通常在晚上 8、9 点回家。
周一和周三,她的课程较少,便安排两份大学兼职工作,上午 9 点至 11 点上第一份班,下午 1 点至 4 点换到另一份工作,中间还要参加社团会议。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兼职模特,有时会为同学的项目或学校官网拍摄照片。为了保持身心平衡,她每周会尽量抽出两天去上瑜伽或普拉提课程。

周五是她调整节奏的日子,通常处理社团事务或放松一下。周末,她彻底远离学业和工作,不回复任何与学校或工作的消息。她严格设定了自己的边界:“晚上九点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我是联系不到的。”这个时间,她留给自己,也留给家人。
在各种兼职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 Carolina Union Activity Board 的社交媒体经理职位。“我们的活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她需要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在 Instagram、Facebook 和 TikTok 上推广活动。
“每个月大概会有十个活动,每个活动都需要做宣发、剪视频,每个平台的策略都不同。”她不仅要管理这些社交媒体,还要回复其他社团的合作请求,前往活动现场拍摄,几乎承担了整个团队的市场推广工作。
这份工作让她学会如何针对不同受众调整宣传策略,也帮助她顺利拿到了春季实习。“这是一份很费时间的工作,很多时候你都要泡在办公室里,或者随时待命去拍摄活动。”
但它同样让她成长,“如何利用不同平台去营销不同的内容,吸引不同的观众,这是我在这份工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在校报工作两年后,Lucy 从普通成员成长为编辑助理,负责音视频内容制作。她的团队负责剪辑Instagram Reels、录制篮球比赛片段,以及每周日录制新闻播客,概括一周内的重要新闻。
每周二,他们还会制作视频街头采访,最近的主题围绕 UNC 与 Duke 的篮球对决。正是这份工作让她精通 Adobe 的视频剪辑软件,并在春季实习面试中脱颖而出。

“我的老板告诉我,他们决定为我专门设立一个新职位,因为他们非常欣赏我的剪辑能力和创意能力。”
Lucy 还曾在现代语言系担任助教,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学助理。她每周在中文课堂上答疑,并设立办公时间,为学生提供辅导。
“这让我对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兴趣,最终选择了亚洲研究作为我的专业之一。”她目前正在撰写一篇关于亚洲研究与新媒体结合的荣誉论文,探讨“西方如何通过东亚提供的媒体来反观亚洲”。
除了学术与社团工作,Lucy 也是学校体育宣传部门的团队成员,为体育赛事制作宣传内容,这是美国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我们团队负责管理学校三个大型健身中心和 50 多个体育项目,每天都在剪辑视频、拍摄赛事。”

她最有成就感的项目是一次 TikTok 营销活动——她邀请 70、80 后的员工朗读 00 后的流行文案,形成一种幽默的反差效果。这个创意视频为学校体育部门带来了极高的浏览量,也让她获得了当月最佳员工奖。
此外,Lucy 还是学生中心的外宾接待助理,负责协调活动,确保一切顺利进行。这段经历帮助她锻炼了沟通与组织能力,并能够应用到其他活动策划中。
今年,她担任了亚裔学生春晚的总导演和主持人,从场地预定、表演者协调,到灯光、投屏和宣传,事无巨细地操持。“活动的票在几天内就售罄,很多校外的学生和社区成员都前来观看。”
她还记得活动当天,许多外国观众本是冲着美食而来,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他们看到了琵琶、古诗表演后,感叹这实在是太棒了。很多外国观众喜欢中国的流行音乐,我们也专门设计了舞蹈表演,现场很炸。”她希望亚裔文化活动不仅服务华人学生,更能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拓宽全球视野。

在美国高校,亚裔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更深入地融入校园生活。Lucy 认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源于缺乏接触,而一旦了解,他们往往会被深深吸引。
她所在的亚裔学生社团设有“Big and Little Program”项目,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并通过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亚洲文化。“我们希望在享受活动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理解我们的东方文化。”
求职之路:从质疑中突围,迎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现在留学生在美国很难找到实习,春季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在求职之初,Lucy 听到无数类似的声音,几乎所有人都告诉她,唯一的出路是依靠人脉关系(networking),但她始终坚信另一种可能性:“我一直相信自己,我觉得只要有目标,我就一定能做到。”
她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海投简历。从第一封邮件到第 30 份申请,她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一家亚洲知名企业在美国分公司的初步筛选面试。
面对 HR,她不仅耐心介绍了自己的背景,还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问了他为什么喜欢这家公司,他是怎么走上 HR 这条道路的,又是什么让他决定留下来。”这个举动让 HR 感到意外,而且很少有候选人在第一轮面试能这么松弛。
但 Lucy 认为,求职不仅仅是公司筛选人才,也是人才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充分沟通非常必要。
这场原本只有 10 分钟的面试,最终持续了半个小时。电话快结束时,HR 告诉她:“其实在打这通电话前,看过简历我们就已经决定让你进入下一轮了。但和你聊完之后,我们更加坚定,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真正让 Lucy 终生难忘的,是第二轮与直系经理的面试。
面试过程中,她冷静回答着对方的问题,回忆着过往的实习经历,突然,公寓里火警大作!震耳欲聋的警报声充斥整个房间。但 Lucy 并没有立刻冲出去,而是尽可能稳定情绪,保持专业的态度:“我必须表现得镇定,这也是考验自己的应变能力。”
她先是礼貌地向面试官道歉,并迅速结束了对话,随后确认无安全问题后,第一时间发了一封邮件:“实在抱歉,刚才的突发状况打断了面试。”令人惊喜的是,经理不仅安慰了她,还主动帮她重新安排了下一轮面试。
两天后,她正式拿到了 offer。公司也充分考虑到她的国际生身份,为她办理了 CPT(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帮助她顺利入职。
短短一个月的实习后,她又收到了公司主动发出的 extend offer,邀请她在暑假和秋季继续实习。“他们说,我的工作对公司帮助很大,希望能让我留下来。” 这份认可,让她倍感欣慰。

提前完成学业,是 Lucy 给自己设立的另一个目标。她从大一第一学期起,每学期修满 18 个学分,最终提前一年完成了两个专业加一个 minor 的学位课程。
谈及这一选择,她坦然地说:“可能是因为在高中的经历太磨砺自己了,以致于后来我再也没有觉得什么事情比那段时光更难。”
她认为,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对她而言充满挑战,但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她所就读的 UNC 传媒学院,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她可以将课堂所学,直接运用到现实世界的项目中。
“今天学到的东西,明天就能在真实的客户项目中实践。” 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她更有动力,也让她更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

谈及未来规划,Lucy 希望继续深造,攻读Digital Marketing方向的研究生,并逐步向管理和商业领域扩展。
她的实习和工作经历,多与新媒体和影视行业相关,这是她长期以来的兴趣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自己擅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
“如果未来有国际组织或跨境协调的工作机会,我会很愿意去尝试。”而她的终极目标,是“讲好中国女生的故事,讲好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故事,打破这个世界的偏见。”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tiltingfutures.org
项目申请链接